公司总部: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前进中路中航设计大厦11楼
综合服务:400-0916-800
办公电话:0916-2222666
投诉热线:139 9264 0187
12月22日冬至日,作为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。冬至,“至”是极致的意思,冬藏之气至此而极,但只要过了这一天,阳气初生,土壤水泽中便有了埋藏的春信。
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
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琯动浮灰。
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
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
---杜甫
藏之终,生之始,唐代诗人杜甫诗歌诠释了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,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,而且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庆贺冬至的习俗。
冬至习俗
《周礼春官·神仕》中记载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”在古代,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。明、清两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谓之“冬至郊天”。
至今,民间仍有句民谚“冬节没返没祖宗”,意思是说外出的人无论如何,冬至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拜神,不然就是没有祖家观念。因此这一天的仪式也很隆重,人们要备齐猪、鸡、鱼等三牲和果品,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,然后一家人再吃个团圆饭。
冬至食俗
在北方,每年冬至这天,都有吃饺子的风俗,更有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会冻掉的说法。其实,冬至吃水饺是有一定医学渊源的,最早是由“医圣”张仲景发起,目的就是为了驱寒。
饺子原名“娇耳”,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传统。
张仲景,东汉“医圣”,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术大成,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他本任长沙太守,因心系百姓,毅然辞官回乡,行医济世。
他返乡时,正值冬季。途中见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便命弟子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为乡民煮制“祛寒汤”医治冻疮。这娇耳汤做来并不复杂:先把羊肉、辣椒、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后将用料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形状,再煮熟即可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也就渐渐好了。后人继承演变,就成了现在的饺子。
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”,时光匆匆,冬至不吃,更待何时?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、吃馄饨、吃羊肉的习俗,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、喝酿酒等习惯。今天你也是否有你家乡的味道呢?
冬至养生
《保生心鉴》中说,冬至时节,火气潜伏闭藏,需要养其本然之真,这是对应来春发生升动之本。此时的保养,甚至会影响到一年的健康状态。
从冬季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,由静转动。中医认为“气始于冬至”,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。那么,冬至该如何养生、冬至养生要注意什么?
以下是惠德堂名老中医们为您推荐的冬至养生
一、起居有常
在起居上,应早睡晚起,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。同时也要多穿衣服,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,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。
“起居有常,养其神也,不妄劳作,养其精也”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,就能保养神气,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。尽量做到“行不疾步、耳步极听、目不极视、坐不至久、卧不极疲”。冬至前后睡好“子午觉”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,除了保证夜间睡眠,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,但要避免睡时着凉。其次,要注意防风防寒。再次,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,以利阳气的生长。
冬至节气不适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,这样可以避免损伤阳气,可以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。
二、壮不竞时,精神灭想
养生重点是要养心
要养生先养善良、宽厚之心,心底宽自无忧。冬季养生,要静神少虑,保持精神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不要强求名利、患得患失;避免长期“超负荷运转”防止过度劳累,积劳成疾。
三、固先天之本,护后天之气
冬令气候趋寒,天地阳气潜藏,应之人体,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。在这个阶段,人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,也应重视饮食、药物的冬令进补。
固护脾、肾为重点
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,护后天之气为主。所谓“先天之本”即肾为先天之本,生命之根。肾气充盛,机体代谢能力强,人的衰老速度缓慢;所谓“后天之气”指脾胃为后天之气,又是气血生化之源,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。
因此,这个季节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、肾为重点。用药要遵循一下原则:多补少泻;药宜平和,药量宜小;注重脾肾,兼顾五脏;分类论补,调整阴阳;掌握时令,观察规律;多以丸散膏丹,少用水煎汤剂;药食并举,因势利导。这有遵循这些用药原则,才可以真正做到补偏救弊,防病延年。